文章阐述了关于沥青混凝土试件制备过程,以及沥青混凝土试件制作的信息,欢迎批评指正。
沥青路面压实度有2种测定法:是用“表干法”。 是用“封蜡法”。其就是把转回来的芯样称个空中重;称个水中重;再称个表干重以后,算出它的密度除以当天马歇尔的实测密度乘上100就是这个试件的压实度。 与水稳层不同的是 水稳层是用“灌沙法”。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检测中,压实度是一个关键指标。测定压实度的首要步骤是获取路面芯样的密度,这可以通过表干法、水中重法或蜡封法等多种方法完成。在确定了路面芯样的密度之后,下一步是将这个数值与一种标准密度值进行比较。标准密度值可以是室内标准击实密度、最大理论密度或者试验段密度之一。
先测定路面芯样的密度(表干法、水中重法或者蜡封法),然后除以室内标准击实密度或者最大理论密度或者试验段密度(三者取其一)。
《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中的T070T070T070T0708。
如果是市政道路工程,《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 1-2008)中1条款有规定,每1000平方米测1点;如果是公路,则按《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这本规范11条款的规定,每一侧行车道每1km测5点。
1、在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首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确定石材等原材料的物理性能,如密度试验、筛分试验、压碎值针片状试验和矿粉密度筛分等。接着,沥青的三大指标(延度、针入度、软化点)也需要测定,以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
2、具体设计步骤: (1)混合料类型与级配范围的确定 (2)原材料的选择与确定 (3)矿料级配选用 (4)进行马歇尔试验 (6)路用性能检验 (5)最佳沥青用量确定。
3、确定沥青类型。 确定骨料的粒径和级配。 确定填充料及其他添加剂的种类和比例。设计初步配合比 根据工程要求和原材料特性,初步确定各材料的比例。 计算混合料的密度和空隙率,确保其满足设计要求。实验验证配合比 按照初步配合比制作试件,进行试验。
4、首先,在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主要任务是在试验室内完成混合料组成设计的基础性工作。这包括原材料试验、混合料组成设计试验和验证试验,以确定最佳的配合比例。具体步骤如下:确定混合料类型与级配范围;选择和确定原材料;选用矿料级配;进行马歇尔试验;进行路用性能检验;最终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5、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涉及三个主要步骤: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以及生产配合比验证。 目标配合比设计阶段 此阶段旨在确定现有矿料的配合比,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生产配合比设计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确定各热料仓矿料进入拌和室的比率,并进行试验以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6、首先,需要准备用于试验的沥青、石料、水和添加剂等材料。然后,根据设计要求制作标准试件,包括试件的尺寸、形状和密度等参数。接着,使用天平和砝码测量沥青、石料和水的质量,分别计算出沥青、石料和水的含量。
按照初步配合比制作试件,进行试验。 根据试验结果调整各材料比例,确保沥青混凝土的性能达到最优。确定最终配合比 结合实验数据和工程实际需求,确定最终的沥青混凝土配合比。 提交配合比报告,报告中应包括原材料性质、实验数据、配合比的确定过程及最终配合比等内容。
在进行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首先要确保最大粒径的控制,上层不超过层厚的1/2,中层为2/3,结构层则为1/3,对于粗料需进一步减小这个比例,以保证路面的施工质量。设计过程分为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验证阶段,核心目标是确定矿料级配和最佳沥青用量,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以指导施工。
方法如下: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2,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2/3;沥青路面结构层混合料的集料最大公称尺寸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3,对于粗的混合料,这个比例还应减小。
在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温度指标控制是很重要的,应***取适宜的拌和温度、击实温度。过高的拌和、击实温度将使最佳沥青用量偏少,降低路面耐久性,过低的温度使沥青偏大,降低抗车辙性能,且易出现泛油。
AC-25沥青混凝土配合比为:(20~30mm碎石):(10~20mm碎石):(5~10mm 碎石):(0~5mm 石屑 ):机制砂: 矿粉: 沥青=30: 27: 16: 12:11: 4: 8。实际上,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一般没有固定的值,要根据实际材料现场确定。
生产配合比沥青最佳用量的确定:取目标配合比设计的最佳用量、最佳用量0.3三个用量进行马歇尔试验。以50.3为例,用油石比2:5:8做三组试件,利用这三组试件做马歇尔试验,如果这三组全部符合技术要求,取中值为最佳用量。
1、普通沥青混凝土:目标配合比,石材等的密度试验,筛分试验,压碎值针片状试验,矿粉密度筛分,沥青的三大指标,拟定沥青用量,做马歇尔,试件密度及马歇尔指标。确定配合比。生产配合比,热仓料的密度试验,筛分试验,确定各热仓料组成。
2、第一阶段——目标配比设计阶段:目的是确定已有矿料的配合比,并通过试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第二阶段——生产配比设计阶段:目地是确定各热料仓矿料进入拌和室的比例.并检验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第三阶段——生产配比验证阶段:目的是为随后的正式生产提供经验和数据。
3、方法如下:沥青混凝土配合比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2,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集料最大粒径不宜超过该层厚的2/3;沥青路面结构层混合料的集料最大公称尺寸不宜超过该层厚的1/3,对于粗的混合料,这个比例还应减小。
4、在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温度指标控制是很重要的,应***取适宜的拌和温度、击实温度。过高的拌和、击实温度将使最佳沥青用量偏少,降低路面耐久性,过低的温度使沥青偏大,降低抗车辙性能,且易出现泛油。
5、目标配合比设计 通过计算确定了矿料的比例,以符合AC-16沥青混凝土的工程级配要求。这一过程确保了混合料的均匀性和性能。
6、本文对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作一探讨。 1 级配类型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沥青混合料级配类型是确保沥青凝土路面面层质量的前提。沥青混凝土面层的设计一般依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94)(以下简称《规范》)《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和《公路工程集试验规程》(JTJ058—2000)。
1、抗渗等级是以28d龄期的标准试件,按标准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来确定。
2、总之,抗渗混凝土的试验周期一般为浇筑后的28天,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其抗渗性能。在检测过程中,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影响因素,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安全。
3、试验时,初始水压为0.2Mpa,每隔8小时增加水压0.1Mpa,并持续观察试件端面情况,直至有3个试件出现渗水现象,记录此时的水压力,试验即告结束。若在达到设计抗渗标号后,经过8小时第三个试件仍不渗水,则表明混凝土已满足设计要求,试验亦可提前终止。
4、每组试样应包含六块试块。在进行混凝土抗渗试验时,如果遇到多次浇筑的情况,每次均需留置不少于一组试块。这有助于确保每部分混凝土的抗渗性能符合要求,保证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对于抗渗试验的具体操作,可以根据工程的实际需求和规范来进行。
5、一般情况下,当设计对混凝土有抗渗要求或浇筑部位对混凝土有抗渗要求时,根据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该对混凝土留样并进行抗渗试验。在***用氯离子渗透法测试混凝土试块的渗透性时,需要将混凝土试块浸泡在一定浓度的氯离子水池中。
1、掺纤维的沥青混凝土实验室制备步骤如下:将纤维与石头在搅拌锅内干拌60~90s,一般为60s 加入沥青,并湿拌90s 加入矿粉,拌合90s 成型马歇尔试件 进行空隙率等体积指标的测试,并选择合格的试件按照对应规程进行相关的试验。
2、马歇尔试验的操作过程如下: 准备样品:选取有代表性的沥青混合料样品,将其制成规定尺寸的试件。 加载与变形: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对试件施加荷载,并观察其变形情况。 记录数据:记录试件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量、应力值等数据。
3、使用公式 S = (F / Gmb) × 100%,其中 F 为试件在压缩过程中的最大荷载,Gmb 为混合料的质量。计算流值:使用公式 V = (H / D) × 100%,其中 H 为试件在压缩过程中的最大位移,D 为试件的直径。
4、在进行试验之前,需将恒温水槽调节至试验所需的温度,对于粘稠石油沥青或烘箱养生过的乳化沥青混合料,温度应设定为60℃±1℃。同时,确保马歇尔试验仪的上下压头与水槽或烘箱达到相同温度。取出上压头,用干布擦净内面,并在下压头导棒上涂抹少量黄油,以确保上下压头能够顺畅移动。
5、一)目 的: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或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检验。
6、在进行马歇尔稳定度试验时,需要遵循一系列标准步骤和参数设置。首先,试验的试件需由标准击实过程制备而成,确保混合料均匀、致密。随后,将试件置于预设温度的恒温水槽中,让其达到规定温度后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以恒定速度施加垂直压力,直至试件达到预定稳定度。
关于沥青混凝土试件制备过程,以及沥青混凝土试件制作的相关信息分享结束,感谢你的耐心阅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一篇
成品油销售的行政监管
下一篇
沥青混凝土哪种造价低